女子被误诊”绝症”服药3个月,院方承认漏洞致歉
一场乌龙误诊,全家陷入绝望
近日,成都58岁的翟女士因一场离奇的医疗失误,被误诊为”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”——这种被称为”慢性绝症”的疾病中位生存期仅2-4年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她竟因此服用了3个月的抗纤维化药物!这一切的源头,竟是医院CT检查时另一名患者误入检查室,导致影像被张冠李戴。
翟女士的家属回忆,今年2月她因肩部摔伤住院,术前CT报告显示”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待排”。虽然半年前体检肺部一切正常,但面对三甲医院的诊断结局,全家只能接受现实。谁能想到,这份报告竟属于别人?
复查现端倪:吃错药的三个月
直到6月复查时,医生发现异常:2月份的CT影像与翟女士肺部情况完全不匹配。调查后才真相大白——当时另一名患者误闯检查室,医师虽重新为两人补拍CT,却未删除体系中错误存档的影像,最终导致误诊。
“母亲每天吃药时都在掉眼泪,我们连后事都商量过了。”翟先生提到这三个月的煎熬,仍心有余悸。虽然院方事后确认翟女士肺部健壮,但抗纤维化药物可能带来的副影响,以及全家的灵魂创伤,已无法简单抹去。
医院致歉:流程漏洞酿成大错
四川省人民医院回应称,事件系”核对机制漏洞”所致,已向家属致歉并完善流程。院方强调,另一名患者的诊疗未受影响,翟女士复查后身体也无异常。但家属认为,长达三个月的误诊不仅消耗了金钱精力,更让老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目前,双方仍在协商后续赔偿。此事也引发网友热议:”人命关天的检查,为何能犯这种低级错误?””服药3个月的副影响谁来负责?”
误诊频发,我们该怎样自保?
这起”女子被误诊绝症”事件并非孤例。专家建议,面对重大疾病诊断时:
1. 多方复核:尤其体检报告与诊断矛盾时,可申请二次检查;
2. 保留证据:妥善保管检查单、用药记录;
3. 主动追问:要求医生详细解释检查结局依据。
医疗失误固然令人愤怒,但更需推动体系改进。翟女士的遭遇警示我们:再权威的医院也可能出错,患者多一分谨慎,就少一分风险。
(这篇文章小编将基于公开报道梳理,涉事信息已获多方核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