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桃报李出自哪里投桃报李出自哪首诗词

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”,这与一般的“投桃报李”有何不同

1、出处不同 “投之以木瓜(桃、李),报之以琼琚(瑶、玖)”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。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。内涵不同 “投桃报李”:他送给我桃儿,我拿李子回送他,比喻相互赠礼尚往来。

2、与“投桃报李”不同,这里回报的物品的价格要远远大于所受赠的物品。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,重在心心相印,灵魂上的契合。因此,回赠的价格只一个象征性的意义,更主要的是表达对他人情意的珍视。

3、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有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之句,后世“投桃报李”便成了,成语,比喻相互赠礼尚往来。

4、“投我以木瓜(桃、李),报之以琼琚(瑶、玖)”,其深层语义当是: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(桃、李),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(瑶、玖);我以琼琚(瑶、玖)相报,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动。

5、原文中的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”,并非简单的物质交换,而是象征着无价的情感回报。这首诗超越了“投桃报李”的物质对等,强调的是情感的珍视和灵魂的契合。诗人通过木瓜、琼琚的递增,表达了对对方情意的深深感动,而“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”更是表达了对这段关系的持久珍视,而非简单的报

“无言而不信,不德而不报,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从哪里体现墨家想法

1、言而有信,有恩必报,投桃报李,这三个都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(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),认为生而为人,做人做事都要讲求一个平等,别人没有对无论兄弟们好,你也不用对别人好。因此才有,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 “无言而不信,不德而不报,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

2、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,大雅之所道曰:『无言而不仇,无德而不报,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』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,而恶人者必见恶也。……」 墨子在原文中已作出解释:爱人者必得到别人的爱,恨人者必惹来别人的怨恨。 其实『无言而不仇,无德而不报,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

3、这句诗的意思是:他把桃子送给我,我以李子回赠他。寓意是要知恩图报;也比喻相互赠礼尚往来。 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出自哪里? 此诗句出自先秦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一文。全文如下:诗经·大雅·抑先秦佚名 抑抑威仪,维德之隅。人亦有言:靡哲不愚,庶人之愚,亦职维疾。哲人之愚,亦维斯戾。

4、这句话传达的核心理念是知恩图报和礼尚往来。 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这个成语描述了一种相互赠答的情景,寓意着在收到别人的好意时,应以相应的善意回报。

投桃报李完整诗句

投桃报李源于《诗经·大雅·抑’里面的诗句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之间的相互赠答与友好往来,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。在周平王时期,周公姬旦平定了武庚之乱,封其弟康叔为卫国之君。康叔的八世孙姬和,因平定西戎有功而被赐爵为卫武公。

对比之下,《卫风·木瓜’里面也有类似的句子“投之以木瓜(桃、李),报之以琼琚(瑶、玖)”,由此产生了成语“投木报琼”。然而,“投木报琼”的使用频率远不及“投桃报李”。“投桃报李”不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赠礼、礼尚往来的美好情谊,还寓意着一种互助互惠的社会风尚。

形容投桃报李的诗句:木瓜 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作品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, 我拿琼琚作回报。 不是为了答谢你, 珍重情意永相好!你将木桃投赠我, 我拿琼瑶作回报。

“投桃报李”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抑’里面的诗句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这句诗的意思是,他送给我桃子,我以李子回赠他。这个成语比喻着友好往来或者互相赠送物品。近义词包括: 桃来李比喻相互酬赠。 互通有无:指往来交换所需物资。 礼尚往来:指在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。

在古代经典《诗经·大雅·抑’里面,有这样的诗句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字面意思是指,当他人伸出援手,赠送我们桃子以解困时,我们以李子作为回报。乍一看,这似乎有欠公平,由于桃子的滋味比李子更美,而李子的果实则相对较小。

投桃报李的起源可追溯至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’里面的诗句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”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旅途中得到他人馈赠的水果,以贵重的美玉琼琚相赠作为回报,超越了物质交换,象征着深深的情感纽带和友情的建立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