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基本介绍
1、隋朝,由杨坚建立,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分裂时代。杨坚在位期间,定都大兴城,改随为隋,创立了大隋王朝。隋朝国号初为随,但因忌讳“随”字有“走”之意,杨坚将随字去走之形成“隋”字。在周朝时期,随国曾为八百诸侯国其中一个。然而,到了周代末期,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。
2、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隋国,一起来看看吧。
3、隋:汉字。姓氏。隋朝(581年-618年):中国历史朝代其中一个。大定元年(581年),北周静帝禅帝位于杨坚,杨坚改元开皇,建立隋朝。因杨坚原为随国公,但“随”字的“辶”意为“忽走忽停(不稳定)”,于是杨坚便弃了“辶”,创了“隋”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。
4、隋朝(581年-618年,一说619年或630年)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大一统王朝,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、制度、社会特点一脉相承,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。大定元年(581年)二月,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,即隋文帝,定国号为“隋”,定都大兴城,北周覆亡。
5、隋朝共统治中国三十八年,前后仅文帝、炀帝两代,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其中一个。
6、隋的意思是:在古代汉语中,“隋”有多重含义。具体含义可能随语境而变化,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字的多少主要含义。 朝代名称。 “隋”通常指隋朝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,存在于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。隋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周朝时期有几许诸侯民族?
西周时期共有71个诸侯国,其中大部分是同姓(姬姓)诸侯国,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。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或古帝后裔的封国,例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,杞国是夏朝后人封地,蓟国是黄帝后人封地,宋国是商朝后人微子封地。
拓展资料周朝诸侯国:《史记-三十世家》记载,周朝主要诸侯国共计17个,包括武王伐纣后分封的功臣、姬氏兄弟、五帝之后,边陲之地进步壮大为诸侯国,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步而来的诸侯国。武王伐纣后分封的诸侯国包括:齐、鲁、燕、管、蔡、曹、陈、杞、卫、宋、康叔、微子、吴、楚、越、秦、桐叶封弟晋。
周朝时诸侯国的数量并非固定不变,但据记载其数量相当庞大,有说法认为超过1200个。具体来说:周朝初建时的分封:周朝建立后,为了巩固政权统治,实行了分封制度。《荀子·儒效》记载,周朝初建时分封了71个诸侯国,其中姬姓就占了53个。
西周时期,共有71个诸侯国,其中大多数是姬姓诸侯国,少数为异姓诸侯国。这些诸侯国的设立旨在加强周王朝对各地的统治,并作为周王室的屏障。异姓诸侯国主要包括功臣的封地(例如,齐国是姜尚的封地)和古帝的后裔封国(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,黄帝的后人封于蓟,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)。
据《吕氏春秋·观世》篇记载,周代共有诸侯国1200多个,其中,周代分封的有400多个,不属于周代分封但附属于周代的有800多个。《逸周书·王会解’里面记载了在成周大会上的情形,“堂下之右,唐公、虞公南面立焉。堂下之左,殷公、夏公立焉。”孔晁注:“唐、虞二公,尧、舜后也。
有140多个。东周前期又称春秋(前770年-前476年),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。史家一般以“三家分晋”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。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,建立了东周王朝。
随国有那些故事
随国在公元前506年随楚昭王流亡时,因保护昭王有功而受到楚国奖励。然而,随国最终在某个时期被楚国灭亡,具体时刻不详。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,使得随国与曾国的关系成为学术讨论焦点。曾侯乙墓的发现地点与文献中的随国相吻合,引发了关于两国是否为一国二名的讨论。
楚武王曾三度攻打随国,但公元前690年的下溠之战中,楚武王不幸病逝,被迫与随国结盟退兵。此后,楚国策略改变,不再直接与随国正面冲突,而是转向周边小国,迫使随国逐渐向其腹地——随枣走廊收缩,不得不迁移都城。均川镇西边是随国贵族的墓地,东边则是楚国的势力范围,这便是这一转变的明显例证。
《左传》庄四年载:“(楚武王)伐随,……令尹斗祁,莫敖屈重除道梁溠,营军临随,随人惧,行成。”溠水位于涢水上游,北濒古唐国,此当随国北疆,亦是随国都城所在。石泉先生小编认为‘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’里面说:“随国都城在今随县西北约四十里,厉山店西南,安居西北之溠水东岸。
楚昭王逃至“云中”(有注解在今荆门市),在那里遭遇强盗袭击。之后,他又辗转逃至郧地,其妹体力不支,甚至由乐尹钟建背着行走。郧公得知昭王的遭遇,虽然其父曾遭平王杀害,但认为在他人危难时加害于人不仁,因此决定保护昭王。他们一同前往了随国,以求暂时的安全。
楚昭王在遭受吴军追击时,逃至随国寻求庇护。吴王以周朝姬姓封地的被楚国所灭为由,试图说服随国放弃保护昭王。他声称,如果随国能顺应天意,协助消灭楚国,将有机会获得汉水以北的土地。然而,《左传’里面只提及随人,未提及随王,这表明当时随国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,可能已成为楚国的附庸。
随姓的介绍
1、随姓源于随国(今湖北省随县),是周同姓诸侯国,春秋时期,楚国称霸,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。后随国为楚附庸国,亡于楚国。其后裔以国名为姓,称为随氏。另一支随姓出自祁姓,是杜氏的后人。
2、随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具有独特之处。与隋朝皇族没有血缘关联的随姓族人,在隋朝初年因国号“随”改姓为“隋”。这一现象在姓氏文化史上颇为罕见,成为了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聊了这么多,隋姓源自姬姓,与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有关联。其起源与随国和隋朝密切相关,但与隋朝皇族并无血缘关系。
3、隋姓的起源可追溯至姬姓,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姓氏。隋姓的早期形式为“随”,与杨坚——隋文帝的名字紧密相连。杨坚凭借其卓越的才能,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分裂时代,统一了中国,建立了强大的隋朝,定都大兴城。
4、周代末期,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,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,即随氏。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,因在晋为大臣,封邑为随,称随会,子孙姓随。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,因隋王朝国号“隋”改为隋姓,并延用至今。
曾侯乙是哪国的?
曾侯乙,这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,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(即随国)的君主。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75年至463年之间,继位后成为诸侯王,执政约三十年。曾侯乙不仅是一位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爱慕者,他的兴趣广泛,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,尤其擅长车战。
曾侯乙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,姬姓,氏南宫名乙。曾侯乙生卒年不详(据考古发现推定,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,卒于公元前约433年),史籍并无其人记载。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(即姬姓随国)的国君。此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,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(括)。
曾侯乙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的国君。下面内容是关于曾侯乙的详细介绍:身份背景:姓名:姬姓,氏曾名乙。生卒年份:据考古发现推定,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,卒于公元前约433年。历史记载:史籍中并无关于曾侯乙的明确记载,但通过考古发现得以确认其身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