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东京的挑战与启示

东京接棒2020奥运会的背后

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最终花落东京,这已经是日本首都第二次获此殊荣。但谁也没想到,一场疫情让这场体育盛会成为史上最独特的奥运会。延期一年、空场举办、天价预算超支……东京奥运究竟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什么?其他城市又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?

疫情下的独特奥运会

当东京在2013年击败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,成为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时,没人预料到七年后面临的挑战。新冠疫情迫使奥运会史上首次延期,预算从最初的73亿美元暴涨至154亿美元。更尴尬的是,大部分比赛不得不空场进行,门票收入几乎归零。

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曾坦言:”我们不得不在防疫和办赛之间走钢丝。”运动员村每日核酸检测、观众禁令、社交媒体上的抗议声浪……这些都给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
场馆利用与后续规划

与其他奥运会主办城市不同,东京95%的场馆采用现有设施或临时建筑。主体育场由原国立竞技场改建,水上项目直接在东京湾举行。这种”节俭办赛”的思路值得后来者借鉴。

但难题依然存在:耗资3.6亿美元新建的游泳馆赛后使用率低迷,部分场馆面临拆除。相比之下,中国成都大运会采用的”赛建民用”模式或许更值得参考——将比赛场馆直接规划为社区健身中心。

奥运经济的诚实账本

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东京的教训告诉我们:奥运经济并非稳赚不赔。虽然国际奥委会通过转播权赚得盆满钵满,但主办城市往往要承担巨额基建成本。东京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30亿美元,还不包括长期的场馆维护费用。

难怪越来越多城市对申奥说”不”。2032年奥运会仅有布里斯班一个申办城市,埃及刚宣布申办2036年奥运会就火速撤回。巴黎2024年奥运会已经明确表示:95%使用现有场馆,绝不搞铺张浪费。

未来奥运会的转型之路

从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验来看,奥运会必须改革。国际奥委会推出的《奥林匹克议程2020+5》强调可持续性,但执行效果存疑。或许联合主办、利用现有设施、控制预算规模才是出路。

正如一位体育经济学家所说:”未来的奥运会不该是城市的负担,而应是进步的契机。”2020奥运会主办城市东京的经历,给所有想申奥的城市上了深刻一课——光有热诚不够,更需要精明的规划和务实的态度。

东京奥运会已经落幕,但它留下的思索仍在继续:在疫情常态化、经济下行的背景下,奥运会这种超大型赛事该怎样与时俱进?或许答案就在下一个敢于接棒的主办城市手中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